把好技術奉獻給農民——記全國百名優秀基層農廣校校長、高級農藝師張濤
將科技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、農家溫棚、菜地果園的平涼市農廣校校長、高級農藝師張濤,就像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,在農業科技推廣戰線上已經奮斗了22年。從門外漢到高級農藝師,他用真情和堅守寫下了對農技推廣工作的忠誠和熱愛;更用熱情和奉獻幫助千千萬萬農戶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。
2000年,張濤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后進入平涼市農廣校工作。作為農民子弟的他,初到農廣校,就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:為農民脫貧致富不懈奮斗。有了這樣的初衷,加之本身對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的熱愛,這讓張濤在工作之余,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提升自己的素養和能力上。他刻苦鉆研,對標先進,一路走一路學一路記,很快就被提拔為平涼市農廣校的副校長,不久就擔任校長一職,主持全校工作。
“剛剛接手平涼市農廣校時,學校只有3間辦公室,幾名員工守著一臺電腦開展業務?!逼婆f的辦公室、落后的教學設備,讓張濤在學校的工作“寸步難行”。面對經費不足、機制不健全、師資隊伍觀念落后的現狀,如何爭取政策資金,改變教學條件?如何理順體制機制,打造強有力的師資隊伍?如何緊跟產業趨勢,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?成為了張濤日思夜想的事。
為此,張濤制定了嚴苛的工作任務,爭時間、跑職能部門,爭取政策資金。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在他的多方努力下,先后成功為學校購置了電腦5臺,投影儀1臺,照相機、攝像機、筆記本各1臺,并建成多媒體教室1處、衛星地面接收站1處。他還主動多次向市農業農村局匯報,將市農業農村局二號辦公樓4樓整體劃撥為市農廣校使用,教學面積達到265平方米,極大地改善了辦公辦學條件。
在農廣校,農民教育培訓是主責主業,面對廣大農民群眾缺技術、生產效益不高的現狀,張濤急農民之所急,動員農廣校系統全體員工,在全市掀起了大范圍、廣覆蓋、無死角的農民培訓,確立了5年之內把全市所有農民輪訓一遍的目標。
“在平涼,對農民培訓難就難在當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居多,留守人員文化程度低、受培訓效果差,人員集中難、觀念改變難?!睆垵f。為了搞好全市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,他跑遍了各縣(市、區)鄉鎮的角角落落,無論白天黑夜,刮風下雨,他從無怨言。自他上任以來,累計指導市上和所轄7縣(市、區)農廣校及培訓機構培育農村實用人才5.4萬名,新型職業農民(高素質農民)1.83萬名,培訓農民67.35萬人次,為平涼市農廣校爭取項目培訓任務9490人,資金362.9萬元。
2019年6月,張濤擔任靈臺縣朝那鎮高崖村駐村幫扶第一書記時,充分利用單位職能,組織貧困戶集中開展各類政策培訓11次。組織工作隊員分三組對1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入戶培訓,結合鎮村產業實際,集中開展大田玉米種植、果園管理、畜禽養殖、合作社管理提升、“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”培訓班5期258人;銜接籌措資金6.884萬元落實幫辦實事;籌措3.76萬元為村上修建垃圾倉12個;籌集2.57萬元開展各類技術培訓班5期,培訓人員258人次。
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,要讓縣區農廣校向市農廣??待R,必須使自己變得更強大。在這樣的目標激勵下,張濤奮力而為之,在學校財政只保障工資和人頭費,沒有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的情況下,他將一半的精力放到跑省農業農村廳、省農廣校、市財政局、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,多次匯報極力爭取省市的支持,做到了培訓任務不減、單位正常運轉。2021年底,他還爭取市農業農村局在全市各縣(市、區)認定了16個市級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,為更好地實施農民培訓項目夯實了基礎。
在培訓的20多年時間里,張濤冒酷暑、抗嚴寒,早出晚歸,走村串戶,把田間地頭當成舞臺,把新技術、新品種推廣到農家。多年來,在與果農打交道的同時,他也細心地將蘋果的生長習性、關鍵技術一一記錄了下來,并整理成冊,每次下基層培訓的時候,就發放給農戶?!霸鯓臃N好果樹?如何培育新品種?病蟲害如何預防?”無論問題有多復雜,農戶都能在張濤的《蘋果栽植與生產經營》這本小冊子里找到答案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憑借著強烈的事業心、高度的責任感和滿腔的熱忱,張濤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,而且收獲了諸多榮譽。先后被中央農廣校授予“全國百名優秀基層農廣校校長”;被甘肅省農牧廳授予“全省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”;被省人社廳、省農業農村廳表彰為“全省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”;被平涼市委、市政府表彰為“平涼市優秀社會科學工作者”;被平涼市農牧局評為“市直農牧系統先進工作者”。在他的主持下,平涼市農廣校先后兩次被中央農廣校授予“全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集體”榮譽稱號;被平涼市農牧局評為“全市農牧系統先進集體”。
腳底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對于榮譽,張濤只字不提,而說起農業推廣工作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,他卻滔滔不絕?!澳壳稗r村空心化、老齡化比較嚴重,留守農民的文化程度和技術技能整體還比較低,如何進一步提升新農民的鄉土情結,培育愛種地、能種地、種好地的職業農民,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。從這一點來說,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任重而道遠?!睆垵f:“接下來,我要沿著二十大精神的指引,深入研究農民培訓的方法路徑,采取切合實際的集成技術和培訓模式,優化組合培訓師資,想農民之所想,急農民之所急,解農民之所盼,把學到的農業新科技、新品種、新技術,推廣到田間地頭,為農民增收、農業增效、農村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?!?/p>
來源:平涼日報
編輯:王月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