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陽市:挖掘資源稟賦 促進高效利用 全力構建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發展格局
今年以來,慶陽市堅持把發展綠色高效循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,立足資源稟賦,科學謀劃認證,突出科技創新,注重龍頭帶動,全力構建以種植業、養殖業、菌業“三元雙向”循環發展模式,不斷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。
一、立足資源稟賦,發揮優勢謀到位。慶陽是傳統的農業大市,種植業面積、畜牧業體量較大,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料豐富,加之氣候相對冷涼,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最佳區域。為此,市委、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以種植業為基礎、畜牧業為牽引、菌業為循環鏈條的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模式(將種植業產生的秸稈轉化為養殖業的飼料和菌業的袋料,養殖業產生的糞料轉化為種植業的肥料和菌業的袋料,菌業的袋料經過分解處理后又可以回到種養業做肥料和飼料,形成一個種養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農業發展模式),既能充分發揮全市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,又能有效解決農業生產廢棄物帶來的環境污染,探索出了一條資源循環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徑。
二、周密安排部署,高位推動抓進度。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對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進行謀劃部署、提出要求,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市、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,外出考察食用菌產業發展,對接洽談合作項目;市委、市政府分管領導深入一線調研、靠前指揮抓促、研究解決問題,為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市農業農村部門立足種植業、養殖業和菌業發展現狀,分析研究產業發展優勢,制定了《慶陽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實施方案》,通過引培新型經營主體、建設產業發展示范點、創建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等措施,科學有效推動實施。各縣(區)政府依托地域優勢,把推廣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模式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強縣域經濟的主要抓手,細化循環農業發展方案,積極打造優質食用菌生產基地,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綠色高質量發展。
二、緊盯循環利用,引培主體建基地。菌業是“三元雙向”循環的關鍵和紐帶。今年以來,全市支持建設食用菌示范基地和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17個,利用秸稈、廢棄木料3萬噸以上,生產有機肥14.5萬噸,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,發展綠色循環農業。健全完善新型聯農帶農機制,引培食用菌龍頭企業6家,生產食用菌菌棒1300萬棒以上,帶動農戶500多戶,建成食用菌大棚1344個,帶動戶均增收1.5萬元。華池縣投資2.5億元,建成山莊津華綠源產業園和城壕鎮現代農業菌光互補產業園,生產菌棒750萬棒,利用秸稈、廢棄樹(果)木1.5萬噸,建成年產5萬噸有機肥糞污配套處理中心,促進秸稈、棄木、牛羊糞污循環利用。寧縣通過招引企業投資10.7億元,在焦村鎮建設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,年可利用農作物秸稈14萬噸、糞料9萬噸,生產雙孢菇7萬噸,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發展,有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。西峰區在彭原鎮建設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,投產后年可生產黑木耳菌棒1000萬棒;在后官寨鎮建設香菇生產基地,項目一期購置菌棒生產線4條,新建連棟養菌棚12座,出菌棚105座,配套建設有機肥生產線,實現種植業與菌業循環發展。慶城縣投資932萬元,在驛馬鎮建成集菌棒生產、推廣、培訓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基地,配套年產500萬菌棒自動化生產線1條,年產香菇菌棒72萬棒。
三、整合要素資源,多措并舉促落實。市上成立工作專班,研究推進舉措,建立健全技術指導服務機制,全力推動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模式發展。一是制定扶持政策。2022年市級財政下達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資金723萬元,華池縣爭取中省銜接、東西部協作等各項資金3215萬元支持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項目建設。二是加強技術培訓。聘請專家對開展“三元雙向”循環農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,組織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走出去深入“學”,引進企業深情“幫”,提升發展循環農業組織和管理水平。組織技術人員宣傳循環農業生產核心技術及扶持政策,開展現場技術培訓指導,全面提升循環鏈條技術管理能力。三是優化資源配置。對全市農作物秸稈、畜禽糞料和果樹剪枝產生量進行統計調查,將農作物秸稈重點向草腐菌生產基地集中,將蘋果剪枝重點向木腐菌生產基地集中,優化食用菌基料原料配置,最大限度提高“三元雙向”轉化水平。支持縣(區)建辦一批農作物秸稈收儲加工、食用菌菌棒生產、畜禽糞料加工和有機肥生產企業,全面推動資源循環利用。
編輯:韓凝